各单位、各部门:
为贯彻实施《中共大连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2025年度本科教育教学专项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
一、专业建设专项
1.专业特区建设专项
(1)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专业特区建设全过程,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校友会A类专业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四新建设,以改革创新为主要路径,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本科专业。
(2)建设内容
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研究及改革、教材建设、资源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细化专业特区建设任务。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高地并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申报条件
列入学校专业特区建设的专业均可申报。
2.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专项
(1)建设目标
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为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建立促进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发挥一流本科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成为省内领先的本科专业。
(2)建设内容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人才培养过程全贯穿、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师全参与”的要求,针对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确定建设目标和内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水平。从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教育平台、教学研究改革与教材建设、协同育人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细化专业建设任务。
(3)申报条件
尚未列入学校专业特区建设的省级一流专业或校友会B类专业,每学院限推1个专业。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建设目标
以全方位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塑造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程实践、创新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同时注重沟通协作、项目管理等非技术能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全面提升学校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建设内容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包括对接产业需求和技术前沿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增加企业实习和项目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根据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申报条件
学校所有工科专业均可申报。
4.新开设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相匹配,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坚持以“四新”建设为引领,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不断夯实育人根基,深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建设内容
凝练专业定位与特色、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影响力。
(3)申报条件
限尚无首届毕业生的专业申报。
5.微专业建设
(1)建设目标
深入推进“四新”建设,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2)建设内容
微专业建设与实施应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研究课程建设新样态,实施教学改革新方法,开拓校企协同新方向,建立教学管理新模式。从教学与管理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等方面细化微专业建设任务。
(3)申报条件
已开设的7个微专业及申报的21个微专业。
6.虚拟教研室建设专项
(1)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成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2)建设内容
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为主题开展多元探索,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细化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任务。
(3)申报条件
获批省级及以上虚拟教研室。
7.校级虚拟教研室培育专项
(1)建设目标
以国家级、省级虚拟教研室为建设目标,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牢基础。
(2)建设内容
鼓励校内团队组建跨院、跨校、跨地区虚拟教研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活力,厚植教师教学成长沃土。
(3)申报条件
每学院限申报1项,已获批省级及以上的虚拟教研室不可申报。
二、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项
1.大学外语平台建设专项
(1)建设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标,将语言应用与多元文化素养培育贯穿平台建设全过程。对标国内外先进外语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为路径,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外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的一站式大学外语学习与教学平台。
(2)建设内容
从优质外语课程资源建设、智能学习管理系统开发、互动交流模块打造、师资培训与发展支持、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完善、跨文化交流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细化平台建设任务。打造集自主学习、互动教学、智能评测为一体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环境,并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提升学校整体外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外语综合素养提供有力支撑。
(3)申报条件
限外国语学院申报。
2.大学数学平台建设专项
(1)建设目标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各专业需求,使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有力支持。构建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库,涵盖优质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试、拓展阅读资料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建设内容
以课程体系革新、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平台搭建、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平台建设,打造一流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申报条件
限理学院申报一项。
3.卓越人才培养专项
(1)建设目标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卓越新闻传播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学科发展目标定位更加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突出专业课程特色,提升新闻传播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内容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高质量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着力建设“厚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体系。搭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3)申报条件
限文法学院申报。
4.AACSB认证专项
(1)建设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AACSB认证标准和国际一流商学院范式,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加强内涵建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型商业模式对商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将国际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商科学院。
(2)建设内容
严格按照 AACSB官方关于战略规划、财务资源、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发展、教学效果及影响、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九个方面的认证标准,细化学院AACSB认证工作,加强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学院制度建设。
(3)申报条件
限国际商学院申报。
5.实验班大类招生改革试点
(1)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贯彻通识教育、专业培养、特色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探索大类培养中最适合我校的分类依据和边界,培养兼具宽厚的知识基础、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扎实深厚的专业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
(2)建设内容
在部分学院开设新工科实验班、新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实验班按照大类培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师资结构、专业布局、教学资源条件、社会需要及就业市场需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大类培养年限确定和学生分流时点选择。按照“强基础、厚实践”的原则,开展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验班面向2025级高考新生招生。
(3)申报条件
各学院限报一项。
三、课程建设专项
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式教学示范课的建设与实施,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识教育、四新建设、智慧课程、专创融合等,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性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引领我校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
1.铸牢示范课程建设
(1)建设内容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包括《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课,以及自主开设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化等相关课程。
(2)申报条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
2.通识核心课程建设
(1)建设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符合通识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素养,开拓学术视野,全面提升审辩思考、服务社会的能力。
(2)申报条件
已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开设效果好的核心通识课程。
3.“四新”示范课程建设
(1)建设内容
突出“四新”理念,课程内容强科普,重应用,面向专业及年级普适化,有吸引力。立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热点,或介绍产业行业前沿技术,或提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或引导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推动“四新”建设高质量发展。
(2)申报条件
每个工科专业限报2门新工科示范课程;每个文科专业限报2门新文科示范课程;每个农科专业限报2门新农科示范课程。
4.基础学科示范课程
(1)建设内容
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课程,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适应“强化基础、重视应用、特色培养”要求,拓宽基础学科应用面向,推动基础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2)申报条件
每个基础学科专业限报2门基础学科示范课程。
5.AI+专业课程建设
(1)建设内容
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完整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内容、教学场景与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辅助等方面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学习体验。
(2)申报条件
每个专业限报1门,申报课程需为已设立的数字化课程,已设立的数智课程不可申报。
6.专创融合课程
(1)建设内容
结合新兴产业、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设置,与行业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模式,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大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扩大就业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科技创新。
(2)申报条件
纳入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专业融合课程,每个专业限报1门。
7.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
(1)建设内容
通过将“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学评价”融为一体,改造升级现有在线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讲授式、单一化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化学习、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学习、项目式学习、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师与智能系统共同完成教学的模式,实现教师智能教学、学生智能学习和作业个性化推荐等目标,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样态。同时数字课程可以结合数字出版形成数字教材。鼓励老师在原有的在线课程基础上进行升级,包括开展知识图谱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开展数字化教学及新形态教材的出版。
(2)申报条件
即第三批学校数字化课程申报,纳入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均可申报。重点支持已经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但是未参与数字化课程建设的一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较好的其他类型课程。已经获批学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不再参与本次申报,已经获批学校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的负责人不再参与本次申报。
四、教材建设专项
详见《关于开展第二批本科教材建设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已完成立项,本次无需申报。
五、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项
1.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
(1)建设目标
对标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标准,通过国家民委、大连市牵头,联合相关行业和企业,建成多主体共建共享的产业牵引、产学研创融合的现代新型教育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卓越人才,为国家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提供人才支撑。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争创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品牌。
(2)建设内容
创新“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相关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案例教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联合研发中心。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生联合培养、就业推荐等模式。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优化培养方案。推动国际化合作,对接国际工程教育标准,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开展领域前沿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3)申报条件
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2.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1)建设目标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聚焦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形成可推广的产教融合经验,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建设内容
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优化专业设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平台,强化实践教学。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支持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教融合模式。
(3)申报条件
已获批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3.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1)建设目标
服务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通过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形成具有民大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现代产业学院,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
(2)建设内容
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的校企合作课程。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收集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申报条件
未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其他学院。
六、其他类型
其他有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项目,可自主申报。
七、研究期限
在2025年完成结项。
八、工作流程
(一)个人申报。各单位(部门)组织开展申报工作,由符合条件的人员自愿申报,并按照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
(二)单位推荐。各单位(部门)组织本单位专家进行评议,研究确定推荐项目后,报送教务处。
(三)专家评审。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集体评审,确定拟立项项目。
(四)公示立项。对拟立项进行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立项。
九、申报材料
(一)申报材料。
项目负责人填写申报书,按照专项类别在“大连民族大学项目综合管理平台”(https://project.dlnu.edu.cn/login)中上传电子材料。
教学单位在申报书中填写单位意见,在管理平台上审核电子材料,将申报书纸质稿(一式一份)报送至教务处A311。
请在3月19日前完成的电子材料上传和申报书报送。
(二)联系方式
1.专业建设专项、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项
联系人:吕老师
电话:87565435
2.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联系人:程老师
电话:87562523
3.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87532735
附件:1.大连民族大学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专项项目申报书
2.教学业绩一览表
教务处
202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