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进一步落实审核评估整改任务,确保2025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水平,现将我校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如下。
一、答辩时间
6月14日-6月20日
二、答辩流程及要求
(一)答辩组创建
依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在线创建答辩组。评分部分分为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委员会意见和答辩小组意见四部分。
(二)答辩方案制定
各学院按要求制定本学院答辩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总体安排、组织实施、成绩评定、查重检测及AIGC检测要求、质量保障措施、意识形态审查措施、应急预案、其他要求等(实施方案模板见附件1)。
请各学院于5月30日17:00前提交答辩工作实施方案。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需按100分制评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可支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导出,为保证本科学生成绩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最终成绩需在6月21日前录入综合教务系统。请各学院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和教务系统成绩的一致性。
四、评优工作
(一)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成绩必须是“优”且符合论文复制比及AIGC检测要求,数量不超过当年本专业实际参加答辩人数的5%,需提交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小论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见附件2)。
(二)优秀指导教师
校内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由各学院推荐产生,推荐名额不超过校内指导教师的10%。对于指导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效显著的校外指导教师,学院可推荐申报优秀校外指导教师(不占校内指标)。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含优秀论文)均在6月21日前提交。
五、查重及AIGC检测
(一)检测系统及范围
利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大学生版”对本届所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文字复制比检测和AIGC检测(系统操作说明见附件3)。
(二)检测时间
各学院需在6月13日前完成论文终稿并完成检测,并将通过检测的论文定稿上传至“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三)文字复制比检测要求
首次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不含本人已发表研究成果)不超过30%,视为通过检测,具有答辩资格。
首次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不含本人已发表研究成果)超过30%但不超过60%,视为未通过检测,学生修改后可申请二次检测。二次检测通过的,具有答辩资格;二次检测未通过的,取消“一次答辩”资格,待修改并通过检测后,可申请参加“二次答辩”。
首次检测总文字复制比(不含本人已发表研究成果)超过60%,视为存在严重抄袭嫌疑,取消“一次答辩”资格,待修改并通过检测后,可申请参加“二次答辩”。
取消“一次答辩”资格的,应至少给与两周的论文修改期,“二次答辩”应安排在“一次答辩”两周后。
对取消“一次答辩”资格处理结果存在异议的,由各学院学术分委会提出书面处理意见报学校审批。
(四)AIGC检测要求
AIGC检测范围为毕业设计(论文)全文。最终检测结果不超过30%,视为通过检测,具有答辩资格。
超过30%,或指导教师怀疑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内容是AI工具生成的,由学院组织评议,评议通过视为通过检测,具有答辩资格。评议不通过,需修改至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答辩。
(五)检测结果存档
学生的最终检测结果,指导教师、评阅教师需核实检测报告单与论文终稿的一致性,报告单要全页打印并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签字,专业集中留存备查。
(六)其他处理意见
未参加或未通过检测的学生一律不得参加答辩。
如存在检测版论文与论文终稿不一致等弄虚作假行为,直接取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
申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不含本人已发表研究成果)和AIGC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5%,且首次检测均不得超过30%。
六、工作要求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按照要求加强工作组织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答辩工作有序进行。
指导教师要切实履行指导教师第一责任人的指导职责,保障工作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系统各环节信息,确保信息(含成绩)的完备。
答辩过后,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将在系统进行检查。指导教师要指导、协助学生将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答辩小组意见、答辩委员会意见、毕业设计(论文)定稿等纸质版材料存档。
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档案规范性要求, 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答辩小组意见、答辩委员会意见都要具体体现每篇毕业设计(论文)具体内容,不得泛泛、雷同,字数不少于200字,且均需体现成绩分数。所有评语、意见均不胶装在论文正文中。日期要求方面:论文正文封面完成日期<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日期<指导教师评语日期 <评阅教师评语日期<答辩小组评语日期=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意见日期。(详见附件4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档案规范性自查表)
答辩结束后,各学院于6月25日17:00前,提交工作总结(格式自拟)并附统计表(附件5)。
联系人:王祥灵 联系电话:87532735(5735)
邮箱:wangxiangling@dlnu.edu.cn
附件:1.××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方案(模板)
2.大连民族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3.论文检测系统操作说明
4.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档案规范性自查表
5.毕业设计(论文)总结统计表
大连民族大学教务处
2025年5月19日